再讀此書發現有更多精闢入裡的知識讓人愛不釋手。


賈德在書中以現代蒙大拿,古代社會,現代社會殷鑑四部曲揭開自古至今人類


崩壞的原因,並歸類五大要素: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友邦支持,社會應變能力等。其中古代社會章節是我最感興趣的一環,並分為九個小章節


1.      蒙大拿


2.      復活節島


3.      皮特凱恩島和韓德森島


4.      阿納薩茲印弟安遺址


5.      馬雅文明的殞落


6.      維京


7.      維京人在格陵蘭


8.      輓歌


9.      成功的故事


 


作者自美國蒙大拿州說起,因為它自採礦時期是美國最富有的州變成如今最窮的一州,毒物,森林,土壤,氣候,生物變化都對蒙大拿造成傷害,首先採礦造成有毒物質,伐木造成森林火災燃料載量加重引發森林火災不可收拾,土壤鹽份是海水的兩倍,150條冰河融化只剩35,外來物種毒害本土物種等,蒙大拿居民和美國政府難道拿不出對策?只是無法達成共識推行,作者形容蒙大拿是世界的縮影,因此以此為首章。


 


位處南美東太平洋的復活節島以巨大石雕像舉世聞名,高九公尺,重達240公噸的巨石如何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豎立? 復活節島是南島語系分佈最東的位置,源於玻里尼西亞人,雖然靠近智利卻不是美洲土著,生物學家證明原住民約始於公元九世紀,原本是亞熱帶森林的島嶼,卻在17世紀被發現時變成了不毛之地,豐富的物種全部死絕,9-17世紀之間人口減少七成。


 


阿納薩茲印弟安位於美國西南部,在公元六世紀開始繁衍,直到11-12世紀間消失,在遺址考古發現阿納薩茲環境和人口惡化問題,騷動和戰爭讓他們以人為食,有很多民族文化也以食自家人肉為榮,這是文化背景不同。最直接的證據即是人類糞便化石,含有人類肌肉蛋白質。


 


馬雅文明是我閱讀此書中最感興趣的章節,在中美洲居住的馬雅人分布在墨西哥,貝里斯,宏都拉斯一帶, ,馬雅著名的長曆始於公元前3114,也大約在此時馴化玉米,食物七成來自玉米,村落始於公元前1000,文字始於公元前400,公元250年開始出現馬雅第一個朝代,國王的豐功偉業被記錄在銘文中,在登基前的國王必須以刀自殘性器官,證明自己的權力與天神間的傳遞者。按房屋人口數推算馬雅都市的稠密度竟高達每平方公里290人甚至579,高於非洲人口稠密的盧安達,那麼糧食必是很大問題,而馬雅文明在八世紀達到顛峰,九世紀驟減,近四千年的文化毁於一旦,引起眾人的質疑。


 


BBC記錄片中有位美國金融家吉爾開始探討馬雅文明崩壞的原因。地處熱帶雨林讓考古學家並不認同馬雅文明毁於乾旱”,不論戰爭,疾病等都是學者探討過的原因,吉爾是最早相信乾旱之說的人,但也必須了解古代氣候資料,這些可以藉助科技取得。沉澱在湖泊底部的淤泥或者殼類可以顯示出水中含氧同位素1618的多寡,乾旱會讓氧18增多,潮濕則讓氧16增多,這是其一。其二是北方冰核的年紋層也可得知氣候變化,及北方極度寒冷以致中美洲熱帶往南移造成原本該下雨卻乾旱的證據。在公元前5500-500年間,馬雅地區相當潮濕,這有助於作物的生長,糧食增多進而人口增多,形成聚落→城邦→社會→國家,但在公元760,馬雅地區出現近七千年來的大旱,吉爾的研究與氣候學家相吻合,受到乾旱以馬雅南部首當其衝,因為北部是高地,人口也較南部少,南部水位過低也沒有水井可用,在大旱期間南部低地人口自300~1400萬人銳減99%,15世紀歐洲人來此時只剩3萬人。到了17世紀3萬人因為西班牙人帶來的流行病只剩3千人。


 


「維京」一詞讓我想起小時看的卡通北海小英雄”,即是挪威海盜;在北歐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兩個國家,右為瑞典左為挪威,中間隔了伍佰唱的挪威的森林”,。為何斯堪地那維亞人淪為海盜?其一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多港灣,陸地冰川山脈多,走水路比陸路方便,因此很早便發展航運,其二是在寒冷又貧脊的土地上生活,唯有長子有繼承權,所以一夫多妻制下的斯堪地那維亞人只好開始向外擴張,尋求自己生存的條件,成為海盜便是最簡單不花費的行業,歐洲人稱他們為維京”(Viking)


 


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向外擴張的瑞典維京人,向東邊發展,形成後來的羅斯人”,也就是俄羅斯的前身,丹麥的維京人變成英國人,法國、冰島、格陵蘭都有維京人的蹤跡。Discovery曾製播波羅的海中的哥特蘭島維京遺址,Gotland島面積3145平方公里,高雄縣市合併後約2946平方公里,比高雄市要大些,學者在遺址中發現骨骸的DNA居然有蒙古基因,而且大部份哥特蘭的維京人父或母系基因必來一方來自亞洲,顯示當時異族通婚頻繁。


維京人進入歐洲西北隅的冰島,冰島的最大問題在於土壤”,火山地形的冰島,林地再生速度緩慢,洪水也會侵蝕土壤植被,早期維京人在此過度地放牧,發現問題時已來不及,生態問題嚴重,至今森林面積只剩1%


 


冰島再往西的格陵蘭島在公元1300~1800年時度過了小冰河時期”,但嚴寒,多霧,多風讓維京人最終死絕,但是,島上的印紐伊特人(愛斯基摩人)卻能活下去,這是為什麼?同樣的環境因為不同的文化態度有了不同的結果,有的滅亡有的存活,這是本書書名大崩壞要探討的主因。格陵蘭島距離北美的紐芬蘭不遠,維京人登陸美洲要早哥倫布五百年,但是80人的維京人不敵北美印弟安人,而五百年後的西班牙人卻以80個人擊敗印加帝國成千上萬的印弟安人? 這個中原因很值玩味,作者在本書及槍炮,病菌和鋼鐵一書中均有提及,可供讀者比照參考。


 


作者用了近一百頁的篇幅講述維京,因為維京社會的崩壞比起前提的復活節島、阿納薩茲和馬雅崩壞的原因更複雜,完全符合影響人類社會的五大要素,這些個案資料研究須花費時間,讀此書更須思考清楚,慢讀慢想書中前因後果,是難得的好書。


 


背景音樂:金革唱片-美國國家公園音樂(加農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